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020的文章

前往山林須小心虎頭蜂

 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新聞稿 山林蜂狂 避避蜂頭 疫情期間大家瘋山林,也要格外注意虎頭蜂喔!最近受到新冠肺炎的影響,出國的規劃遙遙無期,因此興起了一波波國內旅遊的熱潮,目前恰好秋高氣爽,出遊踏青正夯,山區活動成為國人旅遊的首選之一。然而今年風調雨順,沒有颱風侵擾,虎頭蜂窩的數量與規模都相對龐大,且秋冬之際虎頭蜂必須頻繁覓食以累積度冬的能量,因此虎頭蜂活動也特別頻繁。如何當一個懂得趨吉避凶的聰明山林旅遊人?林業試驗所特別提供了一些蜂類知識,提醒民眾於山林間碰到虎頭蜂時的因應之道,山區旅遊最in穿搭術,讓每個人在山區旅遊時可以降低「蜂」險與安心活動。 大部分的人會聞「蜂」喪膽的原因,大概都是因為虎頭蜂惡名昭彰的螫人意外事件,傷者輕則疼痛紅腫,重則休克死亡,蜂螫最主要的擔憂就是蜂螫後的過敏反應所引起的致命性。台灣記錄有9種虎頭蜂,半數種類都普遍分佈台灣全島山林。秋季當蜂群數量達到高峰時,一窩虎頭蜂數量往往可達成千上萬隻,也就是我們最容易聽到有人被蜂螫的意外發生。但從生態的角度而言,虎頭蜂可扮演授粉者和捕食者的角色。胡蜂捕食蠅類、蚜蟲、蝗蟲和鱗翅目幼蟲等害蟲以哺育其幼小,因此牠們在控制害蟲族群上有相當之貢獻。 虎頭蜂利用收集的樹皮纖維做窩,窩內會有好幾層巢片(脾),之間由堅軔的支柱相連;窩外會包覆一層厚厚的保護殼,可防日曬雨淋以及外物攻擊,所以擁有極佳的防禦能力。虎頭蜂築窩地點的選擇往往相當隱密,因此不易為人察覺,其危險性便在於此。但虎頭蜂並不會主動攻擊人類,預防原則就是保持距離,不要主動攻擊虎頭蜂,這樣就可降低遭到蜂螫的機會。 剛收穫的黑腹虎頭蜂隨即可見殘蜂聚集蜂窩上 共同防衛是虎頭蜂這類社會性昆蟲的一大特色,會發動攻擊大多是因為蜂窩固有的領域遭受外物入侵,而且種類不同引起攻擊的距離也不一樣。黑腹虎頭蜂攻擊性最強,10公尺是保持安全的距離;牠們大如雞籠的窩通常築在高處的樹枝間,由於族群數量大與攻擊性強,遭遇蜂螫時很容易造成嚴重傷亡。中華大虎頭蜂體型最大,攻擊性次之,但是因為螫刺時注入的毒液量多,被攻擊後致死率也很高;牠們的窩大都在雜草叢生的地面下,是砍草作業時最容易引起意外的虎頭蜂。雙金環虎頭蜂體型次之,但是性情溫和,除非蜂窩直接受到騷擾才會引起攻擊。都市綠地最常見的是黃腰虎頭蜂,攻擊性不強,但是因為築窩的位置常在隱密低處,也常造成民眾誤觸發生蜂螫意外。黃...

聽說蜂蜜加熱超過40度C會有毒,真的嗎?

聽說蜂蜜加熱超過40度C會有毒,這是真的嗎? 解答: 蜂蜜本身呈酸性,經加熱或長期儲藏後,蜂蜜中的還原糖(特別是果糖)會脫水分解產生羥甲基糠醛(hydroxymethylfurfural; HMF)。 新鮮蜂蜜含HMF一般不超過10 mg/kg,但經過長期儲存及環境溫度過高時,HMF值會增加 ,使得蜂蜜的色澤變深,而且呈現苦味 失去商品價值 。因此, HMF的含量可反應蜂蜜的新鮮度 、加工處理是否失當或摻入人工轉化糖的質量指標之一。 目前尚未有臨床試驗證據證實HMF對人體具有毒性 ,對於「蜂蜜加熱超過40度C會有毒」,沒有確切的科學論述基礎之下,應該抱持小心謹慎的態度,不要隨便輕易相信。 食藥署提醒,民眾應該 保持均衡飲食,建立正確的營養攝取觀念 。 以上資料轉載來源:食藥署闢謠專區 【發布日期:2020-05-12】 https://www.fda.gov.tw/tc/newsContent.aspx?id=26071